去年以来,钢贸行业的负面新闻不断。今年第一季度,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。部分地区钢贸商信用危机再掀风浪,钢铁行业陷入尴尬境地。一言以蔽之,钢铁业的颓势仍在继续。面对信用危机,钢贸商乃至整个钢贸行业都需要反思:目前面对的信用危机如何化解?
回顾钢贸商信贷风波,市场需求低迷和价格的持续回落是信用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。进入2014年以来,一些钢铁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需求一下子蒸发了。很多企业不禁要问:“钢材需求都去哪了?”业内人士认为,钢贸最主要的下游产业包括房地产、铁路、公路等基础建设以及汽车制造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,这几个行业走势近期全面下滑,产量不断萎缩,抑制了对钢材的需求。然而在钢铁实际需求下降的同时,粗钢产量仍然保持增长。钢材价格持续下跌,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。
以前赖以生存的赚价差模式已经行不通,钢贸行业面临大洗牌,很多钢贸企业被淘汰出局。还有一部分钢贸商违约、逃债行为影响了整个行业,导致整个行业信用环境不好。现在政府、银行对钢贸商多少都有些偏见,这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,留下来的钢贸商要想做大做强困难重重。“防抢、防盗、防钢贸”,银行业这句顺口溜反映出如今的行业融资窘境,也让钢贸商们多少有些心灰意冷。在他们看来,2010年前,整个行业发展相对平稳健康,银企关系也很融洽,信贷游戏是这场行业噩梦的根源。2011年下半年以来,钢价持续委靡、融资成本高企、应收账款周期拉长,此前资金杠杠快速放大的钢贸业多头受难。
除了贷款紧箍咒外,时下的钢贸危机也由行业自身盲目扩张所致。有钢贸商坦言,贷款中的确有部分流向房地产、矿产等非钢行业甚至资本市场,投资亏损或者长周期行业短期难赢利,都是引发行业危机的原因。
如果没有信用作保证,即使融资模式设计得再合理、操作流程再严密,融资风险依然难以避免。面对当前的信用困境,钢贸业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。由于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,业内人士认为,目前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:
首先,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公示,让守信和失信者均能及时亮相。这要从解决信息的流动不畅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入手,涉及到工商、税务、银行、海关、司法等政府职能部门。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,将大量零散、动态的日常监管信息通过汇总、统计、管理等信息检索系统,与企业共享,建立起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系统。
其次,建立企业守信激励、失信惩罚的机制。目前,虚假仓单、伪造出入库登记凭证、重复质押等欺诈行为,以及合同毁约、债务逃废等不守信用的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,与失信成本过低不无关系。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构建奖惩分明的体制机制很有必要,从而让失信者寸步难行,让守信者一路畅通。
再次,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,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。只有在全行业树立诚实守信、守法经营的风气,保护诚信经营,抵制和严厉打击违反诚信原则和不按市场竞争规则办事的行为,全行业整体的信用程度才会提高。只有讲诚信成为大多数钢贸企业的自觉行动,钢贸市场才能真正走上规范、有序、健康发展的轨道。
最后,转型现代物流是钢贸惟一出路,管理模式亟待创新。从钢贸市场的管理来说,基本上千篇一律,首先是拿地,拿完地就建市场,然后再招商,再做钢材贸易,一旦钢企出现状况,一倒闭的话,整个市场全倒。钢贸商要思考商业模式、管理模式问题。要认真调整钢贸企业结构,把那些经营较好、信誉较好且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保下来,对那些实在差的企业,要让它破产退出。银行要适度保障钢贸行业的资金需要,随着钢贸行业结构的调整,有保有压,下决心扶持那些好的钢贸企业渡过短期的资金难关。
从长期来看,钢贸企业要真正可持续发展,必须要把它建设成现代物流型企业。要建设现代物流企业,最重要的观念就要转变,要在这个过程里实现最大的增值,能够实现最大的劳动生产率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。